时隔八年之后(自2009年暂停之后),中国将重新启动不良资产证券化。北京《经济参考报》周一报道称,相关监管部门于上周召开会议,确定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六家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机构。中国五家最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为试点机构。
路透社报道称,监管层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总试点额度为500亿元。但据《经济参考报》,新华社下属的一家机构称,监管层对整体试点额度并没有明确指标。
在上述银行中,中行进展最快,其不良资产证券化进程已于去年启动,目前,相关产品方案已经报送到监管层,而发行额度也应监管部门要求在调整中。
《经济参考报》称,另有两家大行也于不久前启动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并在最近确定了主承销商。上述六家银行都没有就此问题回应。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的数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连续17个季度上升。
到去年12月,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额同比上升了51%,达1.27 万亿元。同一时期,不良资产率上升了42个基点,达1.67%。
零壹网络科技公司,一家位于北京、主营不良资产交易程序公司的创始人,晓波(音译)称:巨额的不良资产成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巨大动力。
他称,如果银行继续以七、八折打包出售银行不良资产,他们银行的报表将会看起来很糟糕。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途径,以三四折的价格,把所有权转化成收入。尽管在单笔交易中,收购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可能会赔本,但是银行会在其他交易中补偿他们。
决策者希望,机构投资者能引入社会资金处理不良资产,而不是采取p2p的方法。这样可以防止公司由于拖欠贷款而倒闭,进而稳定金融系统。
他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无法根本性地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只能通过变卖、重组、贷款人协商的办法解决。